近日,安徽路港公司船閘建設史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派河口船閘順利交工,公司在安徽省已有7座船閘交付運行,為省內航運交通事業貢獻建設力量。
作為安徽省基礎設施建設“一號工程”,派河口樞紐工程是江淮溝通段的起點,位于肥西縣嚴店鎮蓮花村,是連接引江濟巢段與江淮溝通段輸水河道的重要梯級泵站樞紐。在這里,長江水將被第二次抬升,高度為4.8米。派河口船閘是派河口樞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船閘建造水平再上臺階
派河口船閘項目在集團和公司的大制度框架下,結合實際情況完善各項制度,健全管理系統,建立健全有效的執行、落實和考核監督機構,加強施工技術人員的管理水平的培訓工作,定期進行質量檢查及召開技術質量例會。
同時高度重視施工安全質量管理,全員安全教育率、安管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高率達到100%;每月安全檢查覆蓋率100%,重大安全隱患整改率100%。
施工過程中,公司“新一代造閘機”的成果應用,降低施工安全風險,提高了混凝土質量,解決了一線工人勞動強度大問題,填補國內船閘工程領域智能裝備的技術空白,彰顯了港航特級企業的工匠精神和施工實力。
技術創新成效再展身手
派河口船閘項目部按照“科研工作持續化,項目工作責任化”要求,持續提高船閘工程建造智能化、工廠化、數字化水平。項目以建設管理需求為導向,分階段分重點有序開展船閘移動模機應用:研發階段協同設計,BIM技術虛擬建造,現場施工控制,使用船閘移動模機施工,不僅提高了閘室墻外觀質量,降低了安全風險,還加快了施工進度,節約了人工成本。
項目建設過程中,及時邀請公司領導及專家對現場進行踏勘,評審策劃,修改完善后上報審批。先后與安徽省交通質安中心、合肥工業大學、肥西建管處、集團機關開展多輪技術創新討論。
項目施工過程中,“船閘移動模機”入選住建部第一批建筑機器人等智能建造設備創新服務案例、“大型船閘工程建造成套智能裝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入選省國資委、省科技廳2021年省屬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清單,獲得國家專利6項、省級工法1項、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議1項、全國BIM大賽“龍圖杯”1項、中國市政協會QC成果1項。
其中,與合肥工業大學并肩研發的“新一代智能造閘機”推動項目閘室墻順利澆筑,提前四個半月完成節點任務,創造了引江濟淮閘室墻施工的最快速度。
突發風險處置再顯從容
引江濟淮派河口船閘項目于2019年7月簽訂施工合同,2020年6月下達開工令,2022年9月完成主體工程,施工期間同疫情相伴,與百年洪水相遇。
項目面臨工期緊、任務重、疫情防控壓力大、施工條件復雜、交叉施工難度大等諸多困難,公司領導高度重視,躬身入局,挺膺負責,親臨工程建設一線督導,項目部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加大資源投入,精心組織、精細管理,攻堅克難、奮勇爭先,搶晴天、戰陰天。同時堅持黨建引領、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全體員工積極響應,統籌兄弟單位聯防聯控,織密工地疫情“防護網”,筑牢抗洪防汛“安心堤”。
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不斷掀起施工高潮,圓滿完成目標任務。
社會效益評價再獲豐收
引江濟淮工程是國家重大水利工程,也是安徽省基礎設施建設一號工程,既能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態環境,又關乎城鄉供水、江淮航運,惠及民生。“以往淮河以北的運輸船舶要走京杭大運河繞行,距離遠,排隊時間長。引江濟淮通航以后,航運里程將縮短200公里至600公里,大大縮短運輸時間。”安徽省引江濟淮公司肥西建管處副處長宋誠介紹。
派河口船閘作為江淮溝通段的渠首航運船閘,更是備受各級領導關注。建設期間,時任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肖超英等先后前往派河口船閘調研,給予了項目較高的評價。2022年5月,安徽省勞動和技能競賽暨引江濟淮二期工程勞動競賽啟動儀式在派河口船閘閘室主體內舉辦。在國務院農民工工資檢查、安徽省交通廳檢查、引江濟淮沿線合同履約考核等各項檢查評比中表現優異,獲上級主管部門及業主單位多次表彰。
踏平坎坷成大道,派河口船閘項目以高質量的精品工程順利通過交工驗收,再次在水運領域打響了安徽路港的企業名號,彰顯了港航特級企業的工匠精神和施工實力。
斗罷艱險又出發,安徽路港將繼續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進一步凝聚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
路達天下,港通四海。安徽路港必將在爭當船閘工程建設排頭兵的新征程上抒寫新的篇章。
版權所有 安徽建工路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皖ICP備0500973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