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諸多清正廉潔之士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其中,東漢末年時苗 “留犢淮南” 的故事,歷經歲月沉淀,至今仍熠熠生輝,傳頌著為官清廉的崇高美德。
時苗,字德胄,是鉅鹿(今河北邢臺平鄉)人,他年少時便以清白著稱,疾惡如仇。建安年間,時苗憑借才學與品性,得到曹操賞識,被任命為壽春(今安徽省壽縣)縣令。彼時,他駕著一輛由母黃牛拉著的簡陋大車,車上僅載著衣被等日常用品,前往壽春赴任。
到任后的時苗,秉持著清正廉潔的操守,一心為民。他奉行清風惠政,不畏權貴,將壽春治理得井井有條。閑暇之余,時苗常牽著黃牛到鄉下,幫助貧苦農民犁地、打場、播種、收割,深受百姓的愛戴,被親切地稱為 “黃牛令” 。
時光流轉,時苗上任一年多后,他帶來的母牛生下了一頭小牛犢。后來,時苗任期滿,準備離任。當地百姓與群吏同僚都對他十分不舍,而關于這頭小牛犢的去留,也引發了一番討論。群吏勸說:“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意思是小牛犢理應跟著母牛一起被時苗帶走。然而,時苗卻堅決拒絕,他義正言辭地說道:“我來時并無這只牛犢,它生于淮南這片土地,吃著壽春的水草長大,屬于淮南所有,我不能占為己有?!?就這樣,時苗毅然留下了小牛犢,乘坐牛車,兩袖清風地離開了壽春。
時苗留犢的舉動,看似 “偏激”,實則閃耀著廉潔自律的光輝。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公私分明,什么是不貪財圖利。這一行為,不僅讓夾道送行的父老百姓深受感動,更在歷史的篇章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了紀念時苗的清廉之舉,人們把小牛飲水之池取名為 “留犢池”,在牛犢棲身地建起 “留犢坊”。明成化年間,知州趙宗順從民意,在池北建祠祭祀時苗,即 “留犢祠”,池、祠之間的街巷也被命名為 “留犢祠巷” 。歷代文人墨客過此,也多有詩作抒發懷古之感慨,如元代監察御史王惲寫有 “清白居官志不貪,故教留犢在淮南” ,明張軏有詩云 “來一牛來去一牛,清風高節至今留” 。
“時苗留犢” 這一典故,穿越千年時光,依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它如同一面明鏡,時刻警醒著為官者要堅守廉潔底線,不被物欲所惑,牢記為百姓謀福祉的初心。在當今時代,我們更應從這則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傳承和弘揚清正廉潔的優良傳統,讓廉潔之風吹遍每一個角落。
版權所有 安徽建工路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皖ICP備05009733號-1